CMI 固定理論與隨時負載(Anytime Loading)
CMI 固定理論,於2008年由韓國紐白特創辦者 Dr. Heo(許永九博士)發明,重點在於鼻竇下皮質骨壁實現植體的固定。
CMI 指的是植體三個部位,與骨頭的固定結合,C,Coronal,植體頸部; M,Middle,中間部分;I,Inferior,植體底部。
了解CMI(許式)紀錄法
CMI 固定理論,有助於實現上顎後牙植體初期穩定,目標是最大限度地提高骨骼與植體的接觸(BIC),以實現成功的即刻負載,並提高整體植牙成功率。
植體與骨骼的初期結合穩定狀態,需要適當螺紋設計的特殊植體,善用植體優勢,例如錐狀植體、骨密度的測量、鑽孔鑽針與植牙位成型、鑽孔策略、植體植入的策略,使 CMI 固定理論能夠實現。
在較硬的骨頭,例如D1硬度骨頭,攻牙絲的使用很重要,可以減少植體的失敗。
實現 CMI 固定理論具有挑戰性,但這對於牙科植體的早期或即刻負載至關重要。
CMI 固定理論除了強調植體的初期穩定性,也強調在不造成創傷的情況下,實現被動受力植體固定的重要性。
了解CMI固定及植牙固定的種類
紐白特 CMI植體 (IS-II Active & IS-III Active)憑藉其創新的植體設計、表面處理和鑽孔方案針對立即植牙進行了最佳化,由於它比其他植體系統保持初級穩定性的時間更長,因此可以立即植牙。
初期穩定性 : 紐白特固定裝置的「Magic Thread」(逆螺紋型)、寬螺紋和錐形設計等提高並保持了初期穩定性。
二期穩定性 : 由於SLA 表面處理促進骨整合,提高二期穩定性。
整體穩定性 : 由於紐白特的設計和表面處理有助於更長時間地維持初級穩定性和更大的二期穩定性,植牙後穩定性下降的 2~6 週,此下降幅度顯著減少。因此,可以實現隨時負載(Anytime Loading)。
探索隨時負載 (Anytime Loading)
全新的牙科植體植入方法——CMI鑽孔程序,其目標在於達成0%失敗率。該內容主要說明CMI程序如何透過結合冠狀(C)、中段(M)和根尖(I)三重固定,確保在混合性骨質條件下植體能夠穩定固定。影片中解釋了CMI程序如何分別運用被動和主動的植入技術來適應硬骨與軟骨。此外,與傳統方法不同的是,CMI程序能夠將應力均勻分佈在植體表面,進一步提升穩定性。而且,該鑽孔程序所實現的即時負載功能,也確保了植體的長期穩定性。
前往GAO論壇,深入掌握CMI固定及鑽孔程序
許永九博士以逾 20 年的臨床經驗,深入解析成功植牙的關鍵秘密與隨時負載 (Anytime Loading) 的創新理念,揭示如何藉由強調植體穩定性、精準的植體設計及嚴謹的手術流程,有效破解植牙領域的常見迷思,並展現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功案例,為牙科專業人士提供實用技術與寶貴見解。
前往GAO論壇,深入掌握隨時負載(Anytime Loading)
公司簡介與植牙方案 | 上顎竇微創植牙指南 | GAO 論壇與臨床案例 | 歷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