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最新消息

2024/08/04 📖 許永九博士的上顎竇人工植牙微創手術指引 (3):CMI固定及植牙固定的種類

許永九博士的上顎竇人工植牙微創手術指引(3):CMI固定及植牙固定的種類

 

植牙手術的成功與否,取決於多種因素,其中穩定性是最關鍵的指標之一。由許永九博士於2008年提出的CMI固定理論(CMI Fixation),專為提升植牙初期穩定性而設計,並在上顎竇人工植牙的應用中尤為重要。以下是該理論的詳細解釋及其臨床應用。


什麼是CMI固定理論

CMI固定理論強調植體與骨頭三個關鍵部位的固定結合,確保穩定性:
  1. C - Coronal(冠狀部):植體頸部固定。
  2. M - Middle(中間部):植體中間部位固定。
  3. I - Inferior(底部):植體底部與竇底皮質骨固定。

此理論的關鍵在於根據骨密度(D1-D4),量身定制植體設計和植入策略,以實現初期穩定性及隨時負載(Anytime Loading)。


CMI固定的核心價值

  1. 量身定制植入方法
    • 硬骨區域(D1-D2):遵循微創備孔原則,減少骨頭過熱和螺紋壓迫,避免骨吸收。
    • 軟骨區域(D3-D4):利用植體螺紋對骨頭施加輕微壓力,增加骨密度和穩定性。

  2. 植牙成功率的提升

    植體初期穩定是實現即刻承載和早期承載的關鍵,CMI固定通過增加骨頭與植體的接觸面(BIC),降低失敗風險。

  3. 防止手術失敗的零失敗概念
    • 準確測量骨密度,採用適合的備孔策略。
    • 嚴控備孔過熱或過度壓迫對骨質的損害。

CMI固定在上顎竇人工植牙中的應用

CMI固定特別適用於上顎竇內植牙,其中「I 固定」強調植體與竇底下皮質骨的結合,形成雙皮質固定,進一步提升穩定性。以下是應用要點:
  • 備孔技術:採用微創方式,減少骨質損傷。
  • 植體設計:優化螺紋和錐形結構,確保冠狀部的穩定性。
  • 骨密度測量:根據不同骨密度選擇適合的植入策略,避免過度壓迫或骨吸收。

CMI固定的成功關鍵

在植體受力分佈中,冠狀部(C固定)是主要的受力區域,骨密度較高且穩定性更強。中間(M固定)和底部(I固定)的作用則次之。因此,在即拔即種即刻承載案例中,設計穩固的C固定至關重要。

此外,過熱過度壓迫是導致植牙早期失敗的主要原因。遵循無創備孔原則、精確骨密度測量,以及強調初期穩定性,是實現零失敗的目標。

許永九博士CMI固定理論,是基於骨密度和植牙穩定性的創新理念,特別適合上顎竇人工植牙。通過精確的備孔技術和植體設計,該理論有效提升了植牙的成功率,讓患者能夠安全實現即刻承載或早期承載。


想了解許永九博士的上顎竇人工植牙微創手術 :上顎竇人工植牙微創手術指引
想了解更多紐白特產品 : https://www.neobiotech.com.tw/
或有任何產品問題, 歡迎諮詢私訊或加入官方LINE➡️@neobiotech ⬅️